終於到了最後一週了
不知道能不能拿一百分
好緊張啊
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紐約洋基的歷史
1900年球季末,聯盟主席班·強森決定重組新聯盟,稱之為美國聯盟。美國聯盟除了先前小聯盟時期(1899年前稱為西方聯盟)的五個城市,另外新增了三個東岸的城市,包括在前一年國家聯盟縮編時遭到裁減的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強森想要在紐約市新增球隊,但是遭到國家聯盟紐約巨人隊的老闆運用塔馬尼派(Tammany Hall)以政治力運作而未能成功
球隊在1901年以巴爾的摩金鶯隊的名義成立,總教練為約翰·麥克羅。馬格魯因聯盟嚴格地強制執行規則而與主席班‧強森產生歧見,於1902年球季中跳槽至國家聯盟的紐約巨人隊執教。在美國聯盟沒收金鶯隊開始管理並企圖搬至紐約,紐約巨人隊的老闆開始產生經營的興趣,並挖角球員。
1903年1月,美國聯盟與國家聯盟舉行「和平會議」解決球員合約的爭執與討論未來的合作。國家聯盟並同意美國聯盟可以在紐約設立球隊。美國聯盟的巴爾的摩經營權轉賣至紐約給新老闆:法蘭克‧費瑞爾(Frank Farrell)、威廉‧戴佛瑞(William Devery),獲准找尋不屬於紐約巨人隊的新據點蓋球場。費瑞爾和戴佛瑞對城市政治和賭博事業的有很深的介入。費瑞爾擁有許多賭場和撞球俱樂部,戴佛瑞之前則是在1902年初因嚴重貪污被紐約市政府開除的警察署長。球隊一開始坐落在紐約曼哈頓165街與百老匯交界,靠近曼哈坦島的最高點。故球場稱作「山頂球場」(Hilltop Park),而球隊則很快被稱為「紐約高地人隊」(New York Highlanders)。這名字可以引申至著名的英國軍團「高登高地人」(The Gordon Highlanders),其名來自在1903至1906年間以軍團長身份領導軍團的約瑟夫‧高登(Joseph Gordon)。今日山頂球場己被哥倫比亞長老教會醫學中心(Columbia-Presbyterian Medical Center)所取代。
在高地人隊時期,球隊僅在1904及1910年拿到最好的第二名的成績;相對地,他們在紐約的前十五年大部分是敬陪末座。球隊腐敗的高層、及一些有爭議行為的球員,如著名的一壘手哈爾‧卻斯(Hal Chase),則開始被懷疑打假球,但只有一小部分有被證實。
球隊的最佳時機在1904年球季的最後一天到來。紐約投手卻斯伯(Jack Chesbro)在第九局暴投造成波士頓美國人隊拿到奪冠的致勝分。這事件產生了幾種歷史上不同的影響。第一,由於高地人晉級聯盟冠軍賽,紐約巨人隊拒絕與「小聯盟球隊」打世界大賽,即使是波士頓打進世界大賽。這結果使巨人隊老闆約翰‧布拉許(John T. Brush)被媒體叮得滿頭胞,而讓委員會制定規範世界大賽的規則。1904年是世界大賽無法舉行的最後一年,直到1994年的大罷工。在1908年波士頓改名紅襪隊後,1904年是波士頓最後一次在聯盟冠軍賽打敗紐約洋基,直到百年後的2004年。
在1913到1922年間球隊短暫地在其國聯世仇紐約巨人隊的馬球球場打球。由於在重建1911年大火摧毀的Polo Grounds球場時,巨人隊得以租用山頂球場打球,兩個球團間的關係開始回溫。在1900年代早期,球團開始以「洋基人」為偶而使用的暱稱,「洋基人」為美國人的別稱,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6月21日,當道賀堤(Patsy Dougherty)被波士頓交易至紐約,波士頓通訊報(Boston Herald)以「道賀堤成為洋基人(Dougherty as a Yankee)」做為報導標題。以此事實可知這個暱稱早己眾人皆知了。而在1906年4月15日紐約通訊報(The New York Herald)也以「洋基在開幕賽以2-1打敗波士頓(Yankees win opening game from Boston, 2-1)」為標題。在球隊的前十年這個暱名傳播之快。在1913年球隊換球場時,「高地人」的名稱變得麻煩,球隊的名字變成獨一無二的「洋基」。
在1910年代中期,費瑞爾和戴佛瑞資金短缺並開始疏離。在1915年初,他們把球隊賣給陸軍上校賈可布‧魯伯特(Jacob Ruppert)及海軍上校提林海斯‧哈斯頓(Tillinghast L'Hommedieu Huston)。魯伯特是魯伯特酒莊的繼承人,並曾任八年美國聯邦眾議員。魯伯特表示,我們用了450000美元買到一支孤兒球隊,它沒有自己的球場,沒有超強的球員,沒有名聲,但是有一位口袋很深,且願意花大錢把它變成冠軍隊的老闆。在接下來的幾年,新老闆開始在球隊上加碼。很多對洋基有卓越貢獻的新球員是從波士頓紅襪買來的,而紅襪老闆,戲院經理及百老匯秀製作人亨利‧佛瑞茲(Harry Frazee)利用信用借貸買下紅襪卻無餘力應付貸款。在1919年到1922年間,洋基買下了紅襪的投手偉特‧荷伊(Waite Hoyt)、卡爾‧梅斯(Carl Mays)及爾伯·派納克(Herb Pennock),捕手威利‧舒安](Wally Schang),游擊手艾佛·史考特(Everett Scott)及三壘手喬伊‧杜安(Joe Dugan)。不過,投手轉外野手的貝比·魯斯才是交易的主角。佛瑞茲在1920年1月以魯斯最高薪的要求及衰退的打擊為理由將魯斯交易出去。魯斯也被認為是一個花天酒地的人,他在洋基時繼續過這樣的日子,但新老闆由於他帶來的球迷及冠軍而較容忍他的行為。在當時波士頓兩個主要報紙認同這個交易。而因為貝比魯斯的詛咒,波士頓紅襪自1917年到2004年間未曾得到任何世界大賽冠軍,更因為洋基的成功而摒於世界大賽的門外。1927年,佛瑞茲終於以音樂劇No No Nanette在百老匯成功,包括名歌「Tea For Two」。
這時期其他重要的新成員有總教練米勒‧哈金斯(Miller Huggins)及總經理艾德‧拜洛(Ed Barrow)。在1919年當哈斯頓在歐洲服役時,魯伯特僱用哈金斯,這件事造成兩名老闆的決裂,而1923年魯伯特買下了哈斯頓的洋基股權。拜洛在1920年加入洋基,且像其他新球員一樣,曾經是紅襪的一員,並自1919年開始管理球隊。拜洛在洋基當了總經理及總裁25年,並理所當然地是球隊成功的大功臣。他尤其為洋基發展農場系統做了重大的貢獻。
球隊在1901年以巴爾的摩金鶯隊的名義成立,總教練為約翰·麥克羅。馬格魯因聯盟嚴格地強制執行規則而與主席班‧強森產生歧見,於1902年球季中跳槽至國家聯盟的紐約巨人隊執教。在美國聯盟沒收金鶯隊開始管理並企圖搬至紐約,紐約巨人隊的老闆開始產生經營的興趣,並挖角球員。
1903年1月,美國聯盟與國家聯盟舉行「和平會議」解決球員合約的爭執與討論未來的合作。國家聯盟並同意美國聯盟可以在紐約設立球隊。美國聯盟的巴爾的摩經營權轉賣至紐約給新老闆:法蘭克‧費瑞爾(Frank Farrell)、威廉‧戴佛瑞(William Devery),獲准找尋不屬於紐約巨人隊的新據點蓋球場。費瑞爾和戴佛瑞對城市政治和賭博事業的有很深的介入。費瑞爾擁有許多賭場和撞球俱樂部,戴佛瑞之前則是在1902年初因嚴重貪污被紐約市政府開除的警察署長。球隊一開始坐落在紐約曼哈頓165街與百老匯交界,靠近曼哈坦島的最高點。故球場稱作「山頂球場」(Hilltop Park),而球隊則很快被稱為「紐約高地人隊」(New York Highlanders)。這名字可以引申至著名的英國軍團「高登高地人」(The Gordon Highlanders),其名來自在1903至1906年間以軍團長身份領導軍團的約瑟夫‧高登(Joseph Gordon)。今日山頂球場己被哥倫比亞長老教會醫學中心(Columbia-Presbyterian Medical Center)所取代。
在高地人隊時期,球隊僅在1904及1910年拿到最好的第二名的成績;相對地,他們在紐約的前十五年大部分是敬陪末座。球隊腐敗的高層、及一些有爭議行為的球員,如著名的一壘手哈爾‧卻斯(Hal Chase),則開始被懷疑打假球,但只有一小部分有被證實。
球隊的最佳時機在1904年球季的最後一天到來。紐約投手卻斯伯(Jack Chesbro)在第九局暴投造成波士頓美國人隊拿到奪冠的致勝分。這事件產生了幾種歷史上不同的影響。第一,由於高地人晉級聯盟冠軍賽,紐約巨人隊拒絕與「小聯盟球隊」打世界大賽,即使是波士頓打進世界大賽。這結果使巨人隊老闆約翰‧布拉許(John T. Brush)被媒體叮得滿頭胞,而讓委員會制定規範世界大賽的規則。1904年是世界大賽無法舉行的最後一年,直到1994年的大罷工。在1908年波士頓改名紅襪隊後,1904年是波士頓最後一次在聯盟冠軍賽打敗紐約洋基,直到百年後的2004年。
在1913到1922年間球隊短暫地在其國聯世仇紐約巨人隊的馬球球場打球。由於在重建1911年大火摧毀的Polo Grounds球場時,巨人隊得以租用山頂球場打球,兩個球團間的關係開始回溫。在1900年代早期,球團開始以「洋基人」為偶而使用的暱稱,「洋基人」為美國人的別稱,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6月21日,當道賀堤(Patsy Dougherty)被波士頓交易至紐約,波士頓通訊報(Boston Herald)以「道賀堤成為洋基人(Dougherty as a Yankee)」做為報導標題。以此事實可知這個暱稱早己眾人皆知了。而在1906年4月15日紐約通訊報(The New York Herald)也以「洋基在開幕賽以2-1打敗波士頓(Yankees win opening game from Boston, 2-1)」為標題。在球隊的前十年這個暱名傳播之快。在1913年球隊換球場時,「高地人」的名稱變得麻煩,球隊的名字變成獨一無二的「洋基」。
在1910年代中期,費瑞爾和戴佛瑞資金短缺並開始疏離。在1915年初,他們把球隊賣給陸軍上校賈可布‧魯伯特(Jacob Ruppert)及海軍上校提林海斯‧哈斯頓(Tillinghast L'Hommedieu Huston)。魯伯特是魯伯特酒莊的繼承人,並曾任八年美國聯邦眾議員。魯伯特表示,我們用了450000美元買到一支孤兒球隊,它沒有自己的球場,沒有超強的球員,沒有名聲,但是有一位口袋很深,且願意花大錢把它變成冠軍隊的老闆。在接下來的幾年,新老闆開始在球隊上加碼。很多對洋基有卓越貢獻的新球員是從波士頓紅襪買來的,而紅襪老闆,戲院經理及百老匯秀製作人亨利‧佛瑞茲(Harry Frazee)利用信用借貸買下紅襪卻無餘力應付貸款。在1919年到1922年間,洋基買下了紅襪的投手偉特‧荷伊(Waite Hoyt)、卡爾‧梅斯(Carl Mays)及爾伯·派納克(Herb Pennock),捕手威利‧舒安](Wally Schang),游擊手艾佛·史考特(Everett Scott)及三壘手喬伊‧杜安(Joe Dugan)。不過,投手轉外野手的貝比·魯斯才是交易的主角。佛瑞茲在1920年1月以魯斯最高薪的要求及衰退的打擊為理由將魯斯交易出去。魯斯也被認為是一個花天酒地的人,他在洋基時繼續過這樣的日子,但新老闆由於他帶來的球迷及冠軍而較容忍他的行為。在當時波士頓兩個主要報紙認同這個交易。而因為貝比魯斯的詛咒,波士頓紅襪自1917年到2004年間未曾得到任何世界大賽冠軍,更因為洋基的成功而摒於世界大賽的門外。1927年,佛瑞茲終於以音樂劇No No Nanette在百老匯成功,包括名歌「Tea For Two」。
這時期其他重要的新成員有總教練米勒‧哈金斯(Miller Huggins)及總經理艾德‧拜洛(Ed Barrow)。在1919年當哈斯頓在歐洲服役時,魯伯特僱用哈金斯,這件事造成兩名老闆的決裂,而1923年魯伯特買下了哈斯頓的洋基股權。拜洛在1920年加入洋基,且像其他新球員一樣,曾經是紅襪的一員,並自1919年開始管理球隊。拜洛在洋基當了總經理及總裁25年,並理所當然地是球隊成功的大功臣。他尤其為洋基發展農場系統做了重大的貢獻。
世界衛生組織
世界衛生組織(簡稱世衛組織或世衛;阿拉伯語:منظمة الصحة العالمية;俄語:Всемирн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я,ВОЗ;英語: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法語:Organisation mondiale de la santé,OMS;西班牙語:Organización Mundial de la Salud,OMS)是聯合國屬下的專門機構,國際最大的公共衛生組織,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獲得盡可能高水準的健康。該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身體、精神及社會生活中的完美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的主要職能包括:促進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提供和改進公共衛生、疾病醫療和有關事項的教學與訓練;推動確定生物製品的國際標準。截至2005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組織共有193個成員國。
歐洲聯盟的歷史
歐洲統一的思想,在20世紀以前就已經出現。中世紀時期的法蘭克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等都將歐洲許多地區統一在其疆域之內。1453年,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破後,波希米亞國王Podebrady之喬治就於1646年建議,歐洲基督教國家應該組成聯盟,對抗奧斯曼帝國的擴張。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當時就有歐洲人設想歐洲仿效美利堅合眾國,建立歐洲合眾國,支持此提議者包括拉法耶特侯爵、泰狄士‧高斯士高等。19世紀初,拿破崙曾在大陸封鎖期間在歐洲大陸實行關稅同盟。
最初於1948年由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組成的關稅聯盟,主要是免除關稅,開放原料、商品的自由貿易。
到1951年,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義大利、西德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合作推動煤與鋼鐵的生產銷售。1957年,六國在羅馬簽署《羅馬條約》。1958年,正式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旨在創造共同市場,取消會員國間的關稅,促進會員國間勞力、商品、資金、服務的自由流通。
1965年,六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並於1967年生效。
1972年後,愛爾蘭、英國、丹麥、希臘、葡萄牙及西班牙先後加入歐洲共同體。
1987年7月1日,歐洲單一法案生效。1990年6月,簽訂申根條約,消除過境關卡限制,使會員國間無國界,於1993年1月1日生效。
1992年1月,簽訂《馬斯垂克條約》,設立理事會、委員會、議會,逐步由區域性經濟共同開發轉型為區域政經整合的發展。 並將歐洲經濟共同體更名為歐洲共同體.
1993年11月1日,《馬斯垂克條約》生效,歐洲三大共同體納入歐洲聯盟,並另共同發展外交及安全政策,加強司法及內政事務上的合作。
1993年1月1日,會員國增加瑞典、芬蘭和奧地利,並於1999年推出共同貨幣「歐元」。2002年1月1日,正式啟用。
2004年,第五次擴張第一階段,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維尼亞、馬爾他、塞普勒斯加入歐盟。
2007年,第五次擴張第二階段,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加入歐盟。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當時就有歐洲人設想歐洲仿效美利堅合眾國,建立歐洲合眾國,支持此提議者包括拉法耶特侯爵、泰狄士‧高斯士高等。19世紀初,拿破崙曾在大陸封鎖期間在歐洲大陸實行關稅同盟。
最初於1948年由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組成的關稅聯盟,主要是免除關稅,開放原料、商品的自由貿易。
到1951年,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義大利、西德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合作推動煤與鋼鐵的生產銷售。1957年,六國在羅馬簽署《羅馬條約》。1958年,正式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旨在創造共同市場,取消會員國間的關稅,促進會員國間勞力、商品、資金、服務的自由流通。
1965年,六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並於1967年生效。
1972年後,愛爾蘭、英國、丹麥、希臘、葡萄牙及西班牙先後加入歐洲共同體。
1987年7月1日,歐洲單一法案生效。1990年6月,簽訂申根條約,消除過境關卡限制,使會員國間無國界,於1993年1月1日生效。
1992年1月,簽訂《馬斯垂克條約》,設立理事會、委員會、議會,逐步由區域性經濟共同開發轉型為區域政經整合的發展。 並將歐洲經濟共同體更名為歐洲共同體.
1993年11月1日,《馬斯垂克條約》生效,歐洲三大共同體納入歐洲聯盟,並另共同發展外交及安全政策,加強司法及內政事務上的合作。
1993年1月1日,會員國增加瑞典、芬蘭和奧地利,並於1999年推出共同貨幣「歐元」。2002年1月1日,正式啟用。
2004年,第五次擴張第一階段,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維尼亞、馬爾他、塞普勒斯加入歐盟。
2007年,第五次擴張第二階段,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加入歐盟。
歐洲聯盟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歐盟的正式官方語言有23種,參見歐盟官方語言名稱列表),是根據1992年簽署的《歐洲聯盟條約》(也稱《馬斯垂克條約》)所建立的國際組織,現擁有27個會員國。歐盟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國際組織,在貿易、農業、金融等方面趨近於一個統一的聯邦國家,而在內政、國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則類似一個獨立國家所組成的同盟。有法律學者認為不應把歐盟看做國際組織,應看成獨特的實體(sui generis entity)。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歐盟已經漸漸地從貿易實體轉變成經濟和政治聯盟。同時,歐共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1年至2007年期間進行了六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7個。
根據《歐洲聯盟條約》,歐盟共由三大支柱組成:
歐洲共同體,其中包括關稅同盟、單一市場、共同農業政策、共同漁業政策、單一貨幣、申根條約等諸多部分; 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 刑事事件之警政與司法合作 另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歐洲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歐元是歐盟的官方貨幣,目前已經由27個成員國中的13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13個歐盟成員國和2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有關歐盟的主要議題是歐盟的擴大、制定歐盟憲法、及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歐元區的事宜。
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二戰後損失慘重的歐洲對重建的渴望,以及歐洲是否會再度陷入戰爭泥潭的擔憂。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歐盟已經漸漸地從貿易實體轉變成經濟和政治聯盟。同時,歐共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1年至2007年期間進行了六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7個。
根據《歐洲聯盟條約》,歐盟共由三大支柱組成:
歐洲共同體,其中包括關稅同盟、單一市場、共同農業政策、共同漁業政策、單一貨幣、申根條約等諸多部分; 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 刑事事件之警政與司法合作 另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歐洲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歐元是歐盟的官方貨幣,目前已經由27個成員國中的13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13個歐盟成員國和2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有關歐盟的主要議題是歐盟的擴大、制定歐盟憲法、及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歐元區的事宜。
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二戰後損失慘重的歐洲對重建的渴望,以及歐洲是否會再度陷入戰爭泥潭的擔憂。
訂閱:
文章 (Atom)